第(3/3)页 皇爷爷在马上打下这广袤的大明帝国,却匆匆撒手西去,他留下了盛世辉煌,也留下了满目苍夷, 我和父皇,任重道远。 我和父皇共同商议了很久,决定要开创一个新的大明帝国。 先改革吏治。 父皇决定,通过改组内阁,授予某些心腹顾问显贵的品位,用著名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,来开始组织新政府的工作。 在父皇新任命的官员中,许多人在父皇在南京或北京摄政时已经为他效劳,有的人在他与皇爷爷有分歧时支持过他,为此受到了惩处。 特别是在永乐十二年中因被汉王朱高煦诬陷被撤职的黄淮,还有在同一时期被监禁的杨溥,现在,都被父皇任命为翰林学士兼大学士。 父皇原来的老师及最亲密的顾问杨士奇成了辅大学士和少傅;杨荣和金幼孜也留任大学士。 为了补偿他们以前所受的屈辱,每个人被封为一品的高官,并有兼职。 例如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,杨荣兼工部尚书,黄淮兼户部尚书。这样,他们就能直接过问在职大臣们的行政事务和施加政治影响。 父皇经常召见他们进行正式会议,要求在他对重要事务作出决定前,在密封的奏章中提出意见或建议。 这样,内阁不再是像之前皇爷爷和太祖皇帝两朝的咨询机构,由大学士亲自参加了决策,这对父皇大力取消皇爷爷的一些不得人心的计划,以及在全帝国建立正规的文官政府的行动来说,这种集体领导是必不可少的。 …… 此时,看到这儿,汉王不由得对温哈喇王子说道: “皇兄这一招可真凑效,他启用了那么多重获新生的人,这些人为朱高炽办事,那一定是肝脑涂地,死而后已的忠诚、尽职。不可小觑啊!” 温哈喇王子也忧心忡忡的叹气道: “是啊,新皇帝朱高炽或许在打仗习武上是一个脓包,但是在治理国家方面,却是一把好手。特别是他有了你那小侄儿朱瞻基的帮助,更是如虎添翼。我们的颠覆计划一定要找准时机,不然就会一败涂地。”(未完待续。) 第(3/3)页